文:心理咨询师徐文娇
27岁的伊一,跟男友的感情总有些波折,尤其是每次男友外地出差时——常因一些说不上来的小事情,生气,冷战或吵架。
这两年一直如此。
伊一接触心理学后,感觉这种情况与自身有关,便来心理咨询进行深层次探讨。
每次男友出差,伊一理智上能理解,认为这是工作所需,但情绪上会焦虑、烦躁,甚至抑郁孤独。尤其联系不上或发信息男友不回时,她就会“情绪崩溃”,担心男友对自己的爱在减少,男友对自己不够关注,变得很抓狂,难以心平气和。
此时,她会不断call男友,“逼着”男友接视频,好好说上半小时,她的情绪才能缓和;若男友只简短几句就挂,或态度略微不耐烦,或三心二意,伊一立马怒火中烧,指责男友对自己不够好、不够关心……
冷静时,伊一觉得男友还是很爱自己的,但情绪一来,就会怀疑男友对自己的爱,质疑男友的付出,对男友极度失望,对两个人的未来走向悲观绝望。此时男友无论如何安慰,伊一也难以接受。
时间久了,男友觉得伊一常无理取闹,无事生非,难哄难伺候,也有些厌烦无奈。
伊一知道自己很爱男友,离不开男友,也想好好相处,但总是控制不了自己。她反思后认为跟男友的相处状态,可能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:
伊一在家中排老二,上面一个姐姐,下面一个弟弟。小时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只带了弟弟在身边,伊一和姐姐由伯父伯母在小镇帮忙照顾。伯父伯母自己也有两个孩子。
伊一的童年记忆中基本没有父母的印象,也回忆不起任何被父母照顾、疼爱的画面。她跟伯父伯母也不亲近,因为伯父是个沉默寡言的人,很少跟家中小孩儿讲话;伯母只关心她自己的孩子,很忙,根本管不了伊一姐俩。无论伊一和姐姐多么乖巧,学习多么勤奋,伯母都不会看一眼,毕竟不是她的孩子,跟她没任何关系。
惟一比较亲近的只有姐姐,小时候两个人经常睡一张床,并相约永远不分开。伊一形容自己小时候像个跟屁虫,一直跟在姐姐和姐姐的朋友后面,希望她们带她玩。她没有自己的朋友,她把这归因于自己性格内向、自卑、比较害羞。
姐姐初中要住校,那时伊一才小学五年级,难以接受,连续一个月躲在被窝里哭到睡着。
“那时感到特别孤独、难过,觉得所有人都不要我,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。”伊一回忆说。
没了姐姐的陪伴,伊一不得不去结交他人,幸运的是她学习好,同学也愿意接受她,这才有了两三个可以陪她玩儿的同学,但小学毕业后又各自远去了。
伊一发现自己从小就很孤独,不擅人际,玩得来的朋友极少,也没有能处长久的朋友,常常玩着玩着就莫名散了。
在咨询中,针对与男友的相处,我们先一起探讨了伊一的分离焦虑。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,伊一跟父母长时间分离,又未得到照料者伯父伯母的爱和照顾,常常感到被忽视、被遗忘。
这导致伊一一旦依恋上某个人,就特别不能耐受分离,一旦有分开的迹象,就激发内心深层的焦虑不安,认为关系是脆弱的、易碎的。
而且,因为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、及时给予爱与安抚的早期照养者,她未能发展出安抚自己、让自己安心下来的能力。
因此,与亲密的人一分开,她的恐惧,分离的焦虑,难以忍受的孤独感,会很强烈。在这些强烈的情绪感受下,采用一系列行为来“消灭”这些感觉,但往往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其次,伊一的信任感未发展好。
拥有良好的信任感,我们会觉得彼此可相互信赖,相信自己会被关照,并且对于人际关系的持久性有信心。而缺乏信任感,常常导致我们时常惧怕他人的侵入、伤害,也担心会被别人忽视、不在乎,内心深处有种永久性的孤独感。
早期经历分离、不被宠爱、未曾得到高质量的照养的成长经历,让伊一内心深处不相信他人会真心喜爱自己、关爱自己,觉得:一旦分开了,哪怕是物理上的分离,关系就会变淡、会断掉、会消亡。
因此,在伊一的恋爱中,当两个人出现情感的短暂分离,比如,男友因忙于事业而无意冷淡,或双方有些小冲突等等,伊一会很紧张焦虑,难以接受“关系中存在一些的矛盾和不一致是正常现象,是可以修复的”,常采用一些过激、过急的言行与对方互动,让对方感到无语、无奈、厌烦。
另外,对伴侣的处境缺乏共情的能力。
当父母或照养者对我们的需要不敏感,未真正理解我们的需要,没有给予正确且恰当的回应时,会导致我们也出现类似的困难:难以明晰自己的内心需要,也难以从他人(比如伴侣)的视角看事情,难以理解他人(比如伴侣)可能有他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动机,难以对他的需求产生共鸣,对他的处境给予共情。
就比如说,伊一理解男友出差、在外奔波是非常辛劳的,需要充分的休息来保障精力。但这种“理解”只是理智层面的,是脑袋里的,不是情感层面的,不是心里那种“感同身受”。因此,她常常不确定男友此时此刻真正的感受是什么,需要的是什么,难以体味男友“简短几句就挂,或态度略微不耐烦,或三心二意”可能是男友真的太辛苦了就想休息、轻松一下。
好在伊一具有一定的自省能力,会思考自己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对男友,自己的心理到底发生了什么;自己对目前的局面应负多大的责任,在这个事件中,是否有自己的问题;事情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样;……
这是伊一的优势,有利于提升她感知自己与他人的能力,减少破坏行为,解决她与他人(如与男友、朋友、父母)之间的相处问题,也是咨询得以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(出于心理咨询保密原则,来访者相关个人信息和咨询已进行修改处理)